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匯總(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也是小學階段認識的最后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圓的認識》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學生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教材通過比著實物畫圓和用圓規畫圓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圓心、半徑和直徑,再通過畫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圓,認識圓心的位置決定圓的位置、半徑的長短決定圓的大小。然后再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動,使學生了解半徑與直徑的關系等。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圓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這一圓特征的了解。
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比如:
1、教學圓心、直徑、半徑,不急于傳授,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折圓,發現圓中心的一點。在認識圓的特征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圓片、直尺、圓規等研究工具,選擇研究材料,通過實際動手折、量、比、畫等手段,在獨立探索和小組合作中學習,獲得關于圓的基本特征的豐富的動態表象。
2、在畫圓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沒有像以前一樣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圓的畫法,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有畫圓的經驗了,就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嘗試著畫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圓的畫法。在學生介紹畫圓的經驗時,我利用動態生成的資源教學,借助學生的實踐操作,我很自然地解決了“畫圓時,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圓規兩腳張開的大小是圓的半徑,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的問題,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學會了圓的畫法。
在一般的`關于圓的認識課堂教學中的練習階段,教師總會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習題,以鞏固圓的概念,讓學生在應用中形成有關圓的知識和技能。我并沒有機械地進行所謂習題練習,而是更進一步彰顯圓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生活中的圓形拱橋、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著名的圓形景德鎮瓷器、中國民間的圓形中國節、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世界著名的圓形標志設計等等。最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我在課末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摸到數學,從而對
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我發現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不足,譬如:
1、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顯不足,顯得有些生硬,對于調動學生的情緒處理不夠靈活。
2、板書還不夠有條理,補充表格時,部分空格沒有填完,這樣板書顯得不是那么的完整。
3、關于畫圓的方法,語言表達不是很好,沒有呈現給學生自己最想表達的意思——先畫出指定的半徑或直徑再畫圓。
通過這次教學活動對自己有很多啟示,引起了各方面的思考,課堂教學反饋的目的是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實施的教學影響的一種檢查、了解。從學生的學習表現中明確教學的成效,從而調整教學策略,或維持、或精簡、或加深、或推延,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從這次教學活動中,我明顯感到對學生動態生成的反饋信息處理不夠有效,使教學設想沒有完全展現而留下了遺憾。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學生精神不集中、對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不愿多做思考、提問題時只有少數同學舉手或是得到一問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對這個現實,我覺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愉快的學習氣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此談幾點淺薄認識:
1、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應該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讓他們常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欲望。
2、要尊重學生的意愿,挖掘學生潛力,把學生從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體系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中的認知結合起來,不妨講一些課外知識,比如歷史、時事、自然、科學等等方面的知識,與學生共同討論分享,增長學生的知識;
3、教學過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薄皠邮謱嶒?、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還要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
4、課堂提問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傳統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師問生答的問答式教學。教師問得淺顯直露,無思維價值,探索的空間太小,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師問生答,似乎是啟發式教學,實際上是灌輸另一種表現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懶得思考,從而導致其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探索性思維泯滅,哪里還有創造能力?在教學時如果能讓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等問題狀態之中,學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觀察事物并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的個人見解。學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現自我的強烈欲望,才會在不同意見或見解的相互碰撞中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創意的做法或觀點得到他人的認同而產生強烈的心理滿足感與成就感,才能在學習互動的過程中學會競爭與合作,增強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欲和表現欲。在“以學論教”的'今天,結合一些具體案例,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因此,我覺得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1、傾聽學生說,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生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要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換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務于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 ……此處隱藏12083個字……我們在概念教學中要分清楚教學的重點與非重點,一概而論主次不分,會使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能靈活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二、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探求一題多解的學習方法。
一題多解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廣泛性和靈活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會逐漸養成分析問題的習慣。對于同一道題我們在引導學生一題多解之后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分析每一種方法的優點跟缺點,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做題時作出正確的判斷。
三、注意教學中的變式教學,舉一反三,層層遞進。
題海戰術往往是我們諸多教師提高學生成績的常用手段,一期下來,學生寫的作業和考過的試卷堆積起來都成了小山了。部分學生不堪重負,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相反,變式教學、舉一反三,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訓練模式,學生可以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的模仿,然后內化為一種很自覺的學習方式,當他們自己學習時也會不自覺的將問題進行變式,達到深刻學習的目的。
四、注意教學中組織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進行歸納總結和理解
及時歸納總結所學知識既可以理順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零散的知識對學生而言雖能暫時記住,但時間長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知識之間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對所學的內容不能很好理解,往往死記硬背,或者雖然暫時記住了,卻難以長時間記憶,從而出現考試時似曾相識卻無能為力的現象。因此我們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進行及時總結和歸納,要理解學習知識的目的,要掌握解題方法的優點和缺點,要分析每一種解題方法所適合的題型。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具體的題型中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及省時又有效。
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必須到實踐中去運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在考試時會出現一種現象,對于題目長的題目,不管題目是難還是簡單,部分學生往往都是選擇放棄,他們的想法就是:題目這么長我肯定不會做,看了也是白看,其實這是學生缺乏分析
問題的能力,他們往往根據題目的長短來決定自己的能力,從來就不認真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事實上,長題也好,難題也好,他們都是有簡單題組合而成,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從而達到解覺問題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大教學任務。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組織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有一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讓學生學會審題,弄清題里給了哪些信息,要求解決什么問題。
(二)引導學生理解信息
分析關鍵句、理解重點詞,可幫助學生弄清算理,掃除解決問題的障礙。解決問題中經常見到一些常用的數學術語,即重點詞,有些學生常常因詞意不理解而不會列式,為掃除這個障礙就要理解詞意。
(三)引導學生分析信息
在認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還要學會如何分析數量關系,即解題思路。這是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的開始,也是解題的一個重要步驟。利用問題的引導,教會學生學會分析題意的方法是解題的關鍵,掌握方法能使解決問題更靈活。
(四)引導解決問題
這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最后階段。如果說前面各階段主要是思維的過程,那么這個階段要產生思維的結果,當然這個階段也是有思維過程的,例如解答這個問題有那些方法,在這些方法中那種最適合這道題,對于這些我們都要深思熟慮,這樣才能得到最終的正確結果。
六、教學中要滲透各類數學思想的教學。
數學課的教學,是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技能,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數學思想的培養,直接影響了學生后續學習的質量和水準。初中數學的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一些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從而為接受更高教育的學習做好準備。介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比較有限的,所以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數學思想也是普遍和易懂的。但在數學思想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沒有特意上數學思想的專題課,而基本上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以例題、習題為載體,通過解決問題或者解答題目逐步滲透數學思想。比如我們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就可以通過對一次項系數或二次項系數是否為零,以及對二次方程的判別式的正負進行分類討論,從而傳授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再如我們可以在學習三個“一次”之間的關系及二個“二次”之間的關系時傳授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等等。
(七)注意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
自主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好壞最關鍵的地方,數學不同于其他的學科,靠老師死壓,學生的成績也許會提高一點點,但一旦脫離老師的視線,那么學生馬上就會放棄,我們教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時時刻刻管住學生,如果學生自己不想學習,不愿學習,不愿意主動去索取知識,那么就算是我們老師講的天花亂墜,那也是對牛彈琴。因此我們要通過平常的小組學習,和課堂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主動去思考問題,想讀書,要讀書遠比我們老師安排學生做一百套數學試題的效果要好多了。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與改進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以下是一些反思和改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建議:
1. 注重啟發性教學:啟發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并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發現來掌握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各種情境、提供多種思路和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等方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
2. 注重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學習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等方式來實踐性教學。
3. 注重多元化評價:多元化評價是指在教學中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作業評價、課堂表現評價、實驗報告評價等方式來多元化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4. 注重情感化教學:情感化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友誼情感、學習情感等。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進行故事講解、開展游戲等方式來情感化教學。
5. 注重個性化教學:個性化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進行個性化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小組討論、開展個人項目等方式來個性化教學。
6. 注重反思和總結:反思和總結是教師成長的重要一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反思和總結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圖文推薦
Copyright©2023寵物網www.www-999906.com/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20000893-7 網站地圖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系QQ;15358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