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總結【優秀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
《大樹的故事》這節課是我和孩子們都喜歡的一個學習內容,我把這節內容提前到這多彩的秋天。
故事最能觸動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我決定用“大樹的故事”導入課題。這個故事應該是一個開心的、讓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故事,經過反復思考,我編出這樣一個故事:森林里有一顆好大好大的樹,它的根須扎得很深,樹干又粗又壯,樹枝向四周擴散,滿樹茂密的葉子綠的`發亮。誰能畫出這棵大樹?我指兩名學生畫大樹,比一比誰畫的大,然后范畫一棵大樹,邊畫邊概括樹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
接著講故事:這棵大樹可是動物們的樂園——小鳥在樹枝上筑巢、小松鼠在樹干上睡覺、小兔子在樹下采蘑菇……慢慢地,它們都成了大樹的好朋友,每天都有好多動物朋友陪著大樹。誰來幫大樹把朋友請到身邊?我讓舉手積極的同學自己上講臺,把動物朋友畫在最恰當的地方。并很快確定學生的畫里缺乏的重要方面,悄悄對個別學生進行提示。
本文敘述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贊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通過對媽媽兩句話的研讀和對小薩沙保護薔薇花的舉動的體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
我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是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自信、堅強和自豪的語氣說的讀薩沙說的這句話。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我先從文中描寫的兩處薔薇花入手,讓學生分別體會雨前、雨后的薔薇花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雨前的薔薇花特別漂亮,雨后的薔薇花顯的特別嬌嫩。文中這兩處對薔薇花的描寫是為文中薩沙說的話做鋪墊。我就借此引導孩子在文中找出薩沙所說的話。然后進行指導讀出當時薩沙的心情。最后進行情境的升華。這節課上完之后,我覺得效果還不錯。特別是孩子們課堂上善于思考的積極性很高。這一點我很為孩子們驕傲。但也有很多瑕疵。比如:課文中的三個問號都是薩沙的問話,要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通過讀薩沙和媽媽的話,明白“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這一道理。在生活中我們付諸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在生活中做強者、保護弱者的意識引導的'不夠深入。
最后,我告訴孩子們,薩沙的行為看似簡單,卻表達了一個孩子強烈的自尊,而這份自尊也將成為他成長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做一個強大的人,不一定非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你學會關心弱者,愛護弱小,并能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自己的尊嚴,并努力的維護這種尊嚴,那么你就是強大的。
講完這節課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我不是最弱小的。
《老人與海鷗》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從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老人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受傷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
教學中我圍繞“老人對海鷗的關愛”“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兩條主線,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練習的同時,著重學習“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這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
通過研讀細節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開課伊始,我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個字或者一句話概括讀完課文后的感受。有的說,感動,有的說感受到一種親情,一種愛。聽到各種不同的感受,我知道學生至少已經愛上了這篇課文。于是我順勢問道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很快學生抓住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關鍵詞,三個“褪色”。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是一位執著勤儉節約的老人。當然我并沒有就此罷休,讓學生想像老人還有什么褪色,學生說;帽子褪色了,鞋子褪色了……我話鋒一轉,那十多年來,老人的什么沒有褪色呢?學生說對海鷗的精神品質沒有褪色,我知道這個答案不準確,但我并沒有及時糾正。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老人()海鷗?!边@道填空題。讓學生在研讀文本的第一部分之后給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學生通過研讀在括號里填上了“舍不得、眷戀、顧戀、依戀”等詞語。學生通過對以上細節中關鍵詞的研讀已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與和諧。
以關鍵句為教學線索讓學生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
開課后,當學生找到三個“褪色”之后,我便問學生老人的布衣,藍布包,塑料袋為什么會褪色呢?很快學生找出課文第十二自然段“十多年來,每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給海鷗送餐”這一? 于是在研讀老人死后海鷗的表現時我始終圍繞這一連接全文的主線進行教學。
當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細節的研讀過后,我再一次問道,十多年了,老人的布衣褪色了,藍布包褪色了,塑料袋褪色了,可能解放鞋也褪色了,但什么沒褪色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老人對海鷗的愛,海鷗對老人的愛永不褪色。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独先伺c海鷗》就是這樣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恒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喂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后,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并理解“撮、應聲而來、親昵“等詞語。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想象等方法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
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復出現
在學生閱讀全文后,教師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系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后,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系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師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并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教師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或者教師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系?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里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并采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在什么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受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昵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教師在引導師時一味側重“親昵”,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教師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后再請學生親昵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長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么份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另外,在教學10—13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太少,在幾個學生談到點的時候,并沒有再讓學生深入品讀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鷗去滇池一處就挖掘得不夠。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
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教師又適時出現說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么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么樣,這么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了。
在具體進行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對于“無論,老人每天”這個句式的前半部分該填什么有疑問,其實這格填的應該是一個選擇型的名式。但學生似乎不夠明確。其實,教師可以師范說一句,給學生一示范,就會減少之后說話練習的錯誤。另外,教師可以多提供學生一些情境,那么在之后的發言中學生就會更加覺得有話可說。還有一點也值得考慮,就是這個說話的練習放在此時出示是不是最佳?現在想來,其實放在第2小節中“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這句話教學時可能更合適。
四、練筆激發想象,現次點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原本設計這個環節的用意在于再次感受老人與海鷗的愛護、眷戀,但現在想來這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進行,一來時間不夠充裕,二來這個練筆對學生來說一時間要完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鷗之間的深厚友誼,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鷗有義,讀之令人動容。全文以愛為主線,課文前半部分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級的學生,閱讀教學已不是字詞句段的單純教學,重要的是抓住重點詞句領會文章的主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謀篇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具體表達情感的寫作方法,落實到本篇課文則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而這又恰恰是本班學生們在學習語文中感到困惑地?
在本課教學中,我引出兩個畫面,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比齻€“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此外,還有“愛是親昵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說話,……”并讓學生想象老人與海鷗會親昵的說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榈诙昂zt送別圖”作下鋪墊。
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初步朗讀后,這應該是學生們思維和感情澎湃的時刻。之后再讓學生互動,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體會自己在失去親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與文本產生同感,產生共鳴,讓學生盡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我緊扣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這條線索,從兩幅畫面入手,讓學生從文中畫出海鷗表現的語句,并試著分析、領悟,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因為故事生動感人,海鷗也具有像人一樣的情感,所以,學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另外,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深刻理解海鷗的種種表現,更利于學生認知的提升,感情的升華。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學時,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創新,突出亮點,可課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鐘是難以達成的,為把握時間而去進行的教學,多少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些詞句學生體會的不夠到位,理解的不夠深刻,沒有給一些中等偏下的學生留下很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給課堂留下了些許的遺憾。
(二)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還不夠,課堂中引導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情感沒有全部被激發起來。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對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于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會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導學生的個體生命在現實或特定環境中的感悟,體驗和交流,尤其是關注孩子的思維展示。
周xx老師用八十分鐘時間講授了《老人與海鷗》完整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老人喂食海鷗和老人去世后,海鷗送別老人的感人情景。聽完以后,有以下收獲:
首先,在指導寫字環節,周老師指導的是“抑”和“昂”兩個生字,這兩個字有相同部分,但是寫法不相同,“抑”的右半部分要寫的窄,而“昂”的下半部分要寫的寬,對比寫字,可見周老師有心之處。
第二,講授新課時,周老師沒像傳統做法那樣:文中哪些句子讓你感動,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匯報交流,而是默讀課文后,就讓學生匯報交流自己對課文內容有哪些了解,有哪些感受,或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把課堂充分交給學生,老師在一旁指導。而周老師只細講了“喂海鷗”環節,學會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形象,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更是抓住了三個“褪色”,理解老人在不富裕的情況下,十幾年來堅持喂食海鷗,更深切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的無私關愛。第二課時學習開始,周老師先對學生生字進行檢測,這也是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了解,再用“老人去世后,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情深義重。整篇課文老師講的不多,給了學生更多時間自己去感去悟。
最后,正是學生之前深切體會到了老人對海鷗的無私關愛,海鷗對老人的情深義重,在小練筆環節:假如你是老人曾照看過的一直海鷗,看到老人的塑像,會對老人說什么?學生才能寫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例:一名學生以老沙角度寫自己因為瘸腿,爭食不過其他海鷗,老人勸慰自己要好好吃飯,這樣才不會被嘲笑為瘸子;還有一名學生也是以老沙的角度寫自己因為瘸腿飽受其他海鷗欺凌,而老人對自己的關愛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縷陽光……學生寫的都很動情,只有真正讀透了文章,才有這樣的體會,正所謂“動筆正是情濃時”。
課文通過記敘兩個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啟示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將心比心,尊重老人,關愛孩子,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自讀自悟的方法進行課文學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拿到課文后讀了幾遍,腦海中開始思考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情,備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讀熟課文后解決幾個問題,談談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以往大多數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滔滔不絕的講著,臺下一雙雙小眼睛聚精會神的看著我,小耳朵豎著在認真聽,孩子們發言的`時間很少。語文課上總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每每聽到下課鈴聲響起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講到,感覺意猶未盡還想繼續下去,這時候卻沒有考慮到學生們的感受。很多時候忽略了他們的想法,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這節略讀課文讓他們自己去學習看看效果怎樣。
一上課,我先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們跟讀課文,目的是為了糾正生字的字音,模仿如何能講課文讀的有聲有色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而了解課文內容。跟讀一遍課文后,學生再分段朗讀再繼續了解課文。讀完課文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時學生再一次快速瀏覽課文尋找答案。在這反復的閱讀中漸漸的熟悉了課文內容對老師拋出的問題自然應對自如。在交流問題時大家的表現很是讓我吃驚,平時課上幾乎不舉手的龐碩同學這節課舉了好幾次手,叫起他來回答的還很好,我想他讀懂文章了,有自信了,有勇氣在課堂上展示自己了,很替他高興。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發言都很積極,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還有的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給大家講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將心比心的意義。大家在對待老人和孩子方面也都提了不少建議,他們的建議都是發自內心的想法,很真誠,很溫暖??吹酱蠹疫@樣的表現我很高興,自己想要的不就是這樣的課堂嗎?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學生自己做不好,可我們給他們機會嘗試來嗎?教學中我們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文學殿堂中的奧秘,讓學生們的自主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其次,要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在閱讀中領悟文章主旨。
《老人與海鷗》這篇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為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們加倍的回報。
在教學環節上,我把設計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方式和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加于運用。在設計時,我結合第七單元教學目標:繼續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等要求來設計的。
在學生的閱讀方式方面,我主要以默讀為主,重點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在學案的設計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通過默讀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思考并概括出課文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寫老人為海鷗做了什么;二是寫海鷗對老人怎樣。這環節的設計主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第二、通過精讀感悟課文主要學習理解“老人對海鷗做了什么。”這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老人和海鷗之間的真摯感情。并重點學習作者運用了怎樣的描寫方法表達了老人對海鷗的愛。用文中例子說明作者是運用怎樣的描寫手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從課文中真正感受到動物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情感。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海明威及其創作
2、 能力目標:賞析《老人與?!返乃枷雰群退囆g特點,把握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特點。
3、 情感目標:學習老人永不屈服的精神
【教學設想】
《老人與?!罚ㄒ韵路Q《老》)的情節并不復雜,采用的是西方現代主義小說以心理描寫為主的表現方法,這對于已習慣于讀情節性很強的中國小說的高一學生來說,不僅會不容易接受它,甚至會對《老》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產生迷惑。因此要了解《老》的偉大之處,激發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討論是較合適的教學方法。主問題可設計為:如何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斗?“硬漢”形象的意義和影響是什么?教學過程以教師引導、啟發為主。大體思路:梳理老人五次與鯊魚搏斗的情景,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塑造老人這一形象。
【教學重點】
從老人五次與鯊魚的搏斗中理解《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老》中所體現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特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有一個人說過這樣的話,“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币驗檫@句話,一位作家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這部獲獎作品對每一個人來說至今都是一本必讀的書。這部書就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部書。
二、走近海明威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三、教學過程
(一)賞析《老人與?!?/p>
1、默讀課文節選部分,劇情介紹。(補充節選部分前后的內容)
《老人與海》寫的是古巴老漁夫桑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于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老人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桑地亞哥拼出全力搏斗,最終還是輸給了鯊魚。當他回港上岸時,老人帶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憊不堪的身軀,因為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所幸的是極度困乏的老人在夢里夢見了那藍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獅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
2、梳理
學生梳理課文節選部分情節。
(1)根據表格中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
3、討論
①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下一次又一次地與鯊魚搏斗的?
老人只是憑借自己微弱的身軀,在武器逐漸不利的情況下,卻在茫茫大海中創造了一次又一次戰勝鯊魚的奇跡。
②在幾次對老人的心理描寫中,有沒有發現一些相似之處,為什么他的心理活動總會有這樣一種特征?
老人的心理活動總是由低落轉向高昂的循環過程。因為他能從沮喪無奈,到清醒地認識困境,分析情勢,找尋最易實現的目標,樂觀地鼓舞自己,以堅毅的態度、誓不言敗的精神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危險。
③試想:如果有第六次鯊魚的進攻,老人還會繼續搏斗嗎?你能設計出合理體現老人心理活動的話嗎?
會的。不論你是多么兇惡的鯊魚,只要你敢于咬我的魚,我就要向你舉起木棍——只要有東西可舉,我就要舉,然后重重地敲下來;實在無物可舉時,我還會舉起赤空的拳頭——盡管這于事無補。
(2)理解老人與鯊魚的搏斗
①老人的大魚最后只剩殘骸,他被打敗了嗎?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人與鯊魚搏斗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的最大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他是一個“硬漢子”形象。
②題目《老人與海》有什么含義?
標題中的老人與海之間構成了渺小的個人和宏大的自然之間的巨大反差,在這樣懸殊的對比中,作者傳達了自己飽含深意的哲學性思考: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現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并沒有被打敗。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二)走進海明威:“硬漢”形象的意義
這個“硬漢”是人類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的象征,又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體現,代表著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他的這種“硬漢”的意志力反襯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狹小。
補充認知理解: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說里,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斗牛士、獵人等形象,這些生活在暴力世界中的人物,面對失敗和死亡,從不妥協,毫不怯懦,絕不認輸,《老人與海》中桑地亞哥的形象就是這種性格的發展與升華。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面對著戰爭后遺癥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和毀滅、給人們帶來的遺憾和幻滅,他覺得人們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老人那種"打不敗"的硬漢子精神。
(三)感悟海明威
延伸認知理解:
①對美國民族性格的影響。
A、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海明威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約翰肯尼迪總統致唁電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彼Q海明威為“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B、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場景,不僅體現了他強大的精神的驅動下的“所能”,更重要地體現了文字背后作者沒有直接披露的老人的“所不能”。這種無所不能,就是美國民族性格之核心——個人英雄主義。美國現代影片中的愛國者、蝙蝠俠、超人、蜘蛛俠等形象即是其具體體現。
②對世界其它民族的影響。如中國電視劇《亮劍》中的“亮劍”精神:“這就對了,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沒這個勇氣你就別當劍客。倒在對手劍下算不上丟臉,那叫雖敗猶榮,要是不敢亮劍你以后就別在江湖上混啦。咱獨立團不當孬種,鬼子來一個小隊咱亮劍,來一個大隊也照樣亮劍?!敝袊?8年抗洪救災、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印度海嘯救災和日本今年的大地震抗災等,無不表現出各國人民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強大力量和無畏的勇氣。
③小結:《老》的世界意義
桑地亞哥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更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體現,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種靈魂,這靈魂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我們可以從他身上看到各種不同的、讓人深思的人生境界:自信、勇敢、樂觀、單純、孤寂及睿智。所以說,《老》是世界的。它之所以能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它反映了全人類在強大自然面前的生存尊嚴的問題。
四、課后探究
有人說,如果魯迅還活著的話,他的《阿Q正傳》有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 按理說,像《老人與海》這種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學生應該非常喜歡。事實卻相反,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喜歡讀,原因有二:一是情節單一,僅是說一個老人85天出海打漁后為保護自己的勝利果實——馬林魚而與鯊魚搏斗,最后失敗而歸的故事。二是故事性不強,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寫,淡化了情節的精彩。這對于習慣于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的中國小說的高一學生來說,是難以激發興趣的。如何讓這一大作走進學生心里,進而讓學生領略它的真正價值呢?我認為還得從學生的崇拜心理入手。所以我在導入中先從“人生來就不是為了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這句話開始,引出因為這句話而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及其《老人與?!罚龠M一步指出,這部作品是每一個人都必讀的一本書。這一環節目的在于大造聲勢、先入為主,以此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學習中。由于課文節選部分的內容較為繁雜,所以在第二個環節中讓學生按要求梳理相關內容,一來避免了學生閱讀的煩躁心理,二來以此理解老人搏斗時的處境,并由此引申到小說的主旨:老人與海的搏斗,實際上是渺小的人類與強大自然的一場搏斗,雖然力量有限,但無所無懼的勇氣和極盡所能的行為,正體現了人類生存的尊嚴。最后通過適當延伸,進一步將這種意義上升到世界性意義,最后小結得出本小說獲獎的原因。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首篇課文。它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改寫,描寫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叫吳慶恒的老人在湖畔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風雨無阻地到翠湖邊來喂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鳴叫、肅立,場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讀都被深深地感動著。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與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情”為線索,摒棄了繁瑣的課文分析,順學而導;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語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在學生閱讀全文后,我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系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后,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系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著閱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
課文的1—13節,字里行間洋溢著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并采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又適時出現說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么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么樣,這么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了。
四、悟情,朗讀內化情感。
語文教學要“讀占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在理解喂海鷗的環節時,我利用音樂、語言等各種手段創設情景進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充分地閱讀。如學第二段“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边@句話時,我聲情并茂的配樂朗讀了老人節衣縮食喂養海鷗的資料,同學們一下子就被深深地打動了,再讀時,異常深情,別樣感動流露在閱讀中。又如在讀第三段“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以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時,我采用了引讀方法。
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如對“親昵”一詞引導不夠,以致導致成學生對“抑揚頓挫”理解不夠到位,整節課速度太快,給學生感悟的時間較少。
《教學反思總結【優秀10篇】》圖文推薦
Copyright©2023寵物網www.www-999906.com/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20000893-7 網站地圖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系QQ;15358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