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2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
一、簡介
本主題是教育部重大課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項目下的教學設計。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
二、學習者分析
1、初一學生好奇心強,易接受新事物,學習的持久性差。
2、容易接受具體直觀的事物和現象,歸納總結能力差,空間概念不強。
3、學生初步具有讀圖、識圖、使用地球儀的能力。
4、具備小組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本課目標:
知識和技能:
1)能夠說出全球海陸分布特點及海陸面積比例。
2)能夠在圖上識別出大陸、島嶼、半島。
3)能夠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并在圖上或地球儀上找到它們的位置,能識別七大洲的輪廓。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大洲大洋位置的學習,增強地理空間概念。
2)能夠運用地球儀和地圖解決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形成對學習地理的興趣,及科學態度。
2)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主要采用問題引導式,結合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學生提供多感官的學習途徑。
學習方式主要為探究、合作、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理念
1、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并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2、有效的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的整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交互,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3、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實現評價的多元化,及時地給予學生肯定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收獲。
評價維度:
1、課中: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參與程度、交流合作、信息再現、各組之間的競爭情況等。
2、課后:根據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的情況進行評價。
五、應用信息技術的依據或考慮
1、本課中應用課件實現分組選題,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2、運用動態圖片創設教學情境,運用靜態圖片突出教學的直觀性。
3、應用FLASH軟件制作交互性拼圖,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4、改變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六、教學過程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搜集資料:
文字資料主要是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對知識進行細化。
圖像資料來源:
1)來自掃描,如:東西半球世界地圖;
2)來自教學軟件,如:世界海陸分布、亞歐分界等;
3)來自互聯網,如:地球自轉的GIF圖像;
4)自制圖像,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大陸、半島、島嶼圖等。
2、教材處理:
把本課教學內容分解為四部分:
1)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名稱、輪廓;
3)大洲位置;
4)大洋及其與大洲的位置關系,以問題式呈現給同學。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練習競賽題。
3、課件制作:
1)用ACDSee和Photoshop進行圖像制作和處理。
2)用Powerpoint進行整體設計制作。插入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并設好鏈接。特別是有一些圖片出示后,要回到原頁面,這就要設好返回鏈接。
3)用Flash制作
a、拼圖課件,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加上計時器的運用,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b、“比一比”計分板,按鍵可實現各小組得分的增減,最后獲勝的小組還可以贏得“桂冠”。
4)與數字地球進行鏈接,實現資源共享。
(二)教學實施:
1、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在宇宙中轉動的圖像,并配以音樂,創設情境,把學生自然的帶入課堂。以加加林描述的“藍色星球”引出地表的海陸例。
2、學生兩人一組,運用地球儀,用數據采集的方法,統計海陸比例。學會并學會分析處理數據。
3、出示本節課題“大洲和大洋”,從學生認知角度。
一、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 勢特點。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 業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展旅游業的優 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 極性,創建一 種和諧、平等 的價值觀。
過程設計
通過觀看巴黎時裝表演,感知藝術之都巴黎的時裝領導世界潮流。
1、分組討論法國的地理位置特點,并讓每組代表介紹各自討論結果。
2、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所了解的法國產品,了解法國經濟發 展情況。
3、讓學生讀圖,然后進行比賽,看誰通過讀圖能分析出法國氣候特點。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 、教學方法:
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 ?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 ,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學生活動)(1)他們自己所了解的有哪些旅游景觀,并在黑板上寫出。
(2)學生介紹自己了解的景觀并給大家做介紹。(課件展示)首都---巴黎的時裝表演,“巴黎時裝領導世界潮流”
〈過渡〉法國在世界上到底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1圖3-27“法國地形”,看法國地理位置優越體現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教師引導并展示課件)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法國面積最大)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
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
(教師總結)它的優勢在于:
①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呈六邊 形。
②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 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怎樣?
(課件展示)
(1)農業發展的優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農業區: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
〈過渡〉法國的葡萄酒世界聞名,它有什么特點?
(課件展示)法國葡萄酒與健康;酒瓶的有關知識
〈過渡〉法國為發達國家,它的工業也高度發達。
(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
(2)高度發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
(3)核電比重占發電量中的70%以上。
〈過渡〉法國旅游業發 達,有很多文化
(課件展示)法國的文化 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拿破侖、盧梭、莫里艾
(教師總結)藝術之都---巴黎
教學目標
1.了解的源流概況,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是我國的第二長河。
2.了解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3.了解的開發利用狀況、現存問題及治理的關鍵。
4.通過對水害成因及治理措施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新中國以來治理的成就,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5.通過對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一是哺育了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譽為“母親河”;二是千百年來,又給中華民族帶來過深重災難,是世界上公認的最難治理的河流,從而培養學生辨證的思想方法。
6.進一步樹立正確協調人地關系的思想及可持續發展中“區際公平”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包括“的源流概況”、“之利”、“之害”和“的治理”。
其中“母親河的奉獻”這一框題就是介紹為我國經濟建設、自然景觀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利用上游豐富的水能資源來發電;第二,對上游地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華北平原;第四,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憂患”主要是以人地協調的思想,分析泛濫的原因并簡單介紹了我國治理黃泛區的成就,這些知識可以歸納成以下示意圖:
應該指出的是,還有兩個“憂患”,即斷流問題和凌汛問題,這兩個問題目前顯得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斷流問題作為“讀一讀”來處理的。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兩個問題,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對于凌汛,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以下幾點:一是凌汛發生的地點(自低緯向高緯流動的、處在溫帶地區的河段)、發生的時間(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決的辦法。
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考慮有沒有其他的憂患,例如水污染問題等,要讓學生認識到,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影響,的問題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幫助他們樹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意識。
“根治”是在上一個標題的基礎上,介紹的治理。從上圖可以看出,“害”的根源是“沙”,就應該對“沙”采取措施,途徑有二:一是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壩淤地;二是減淤,即建一些水利樞紐工程。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游含沙量特別大以及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兩大特征;的治理及開發利用。
難點:中游含沙量特別大的原因;下游成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議
本節的第一框題“中國第二長河”并沒有太難的知識點,建議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即這部分知識通過讀圖活動來完成。
關于的“利”,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分頭查找資料,然后討論這樣一個話題:“如果沒有,中國將會怎樣?”其目的是加深學生對在國民經濟、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認識。
關于的“害”,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各河段的特點,分組對不同河段進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討論治理的措施。這樣不僅針對性強,而且最終會使學生認識到:治理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的開發利用要遵循“區際公平”的原則。
關于最后一個框題,可以找一些圖片或視頻資料給學生,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介紹水利樞紐時,尤其要介紹小浪底工程,這是中下游最大的一個水利工程,除了發電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調水調沙,對于根治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要通過介紹這一工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對于治理的作用,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制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制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制作地形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系。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制等高線來表示的?!蹦敲矗雀呔€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據?單位?有什么區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為標準計算為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為標準計算為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制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后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并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布有何關系?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為山脊,反之為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為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著色規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為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著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制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后自己動手繪制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為主線,以練
不足之處:由于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節設計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8時)
執教人:唐素芳 執教班級: 七(1)(2)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難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別。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3時)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并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余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并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后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為北,近南極為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為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為北方,這個箭頭叫什么?(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為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厘米,比例尺為1:1000000或
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為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厘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并標注一些文字和數字注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注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后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教學后記】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并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第一章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大?。徽J識地球儀,并能識別經線、緯線、本初子午線和赤道;了解經線、緯線的特點;掌握運用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點位置的方法。
2.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形成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球的形狀認識及用數據表示地球的大??;經緯線的意義及特點。
難點:經緯線的含義;經緯度的概念;運用經緯同確定地理位置。
第一課時
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圖1:“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圖2:“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在古代,人 于是人們意想中的大地變成了一只倒扣的盤子,天像一頂半圓分得斗笠。
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
最著名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
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
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而且在生活中證明地球是球體的實例有 :
①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過來,總是先看見船桅桿,在看到船身;而目送遠離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②發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到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
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教學內容】
熟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認識張衡的品格及文學才能。
一、新課導入
從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和郭沫若在張衡基碑上的題詞說起。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里陳列著候風地動儀的模型。早在18前,張衡發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候風地動儀。這個儀器早已毀于西晉戰亂之中,現在陳列的候風地動儀模型,是現代科學家王振鐸等人根據《張衡傳》中對候風地動儀的介紹說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黨和政府重修張衡墓時,郭沫若在墓碑上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見?!?/p>
二、解題
1、“傳”:傳記。記述的內容是一個人的生平事跡。傳記要突出傳主的特點。
范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后漢書》,起于劉秀起兵__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于世。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2、范曄(398-445)南朝宋順陽(在今河南浙川東)人。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后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的《后漢書》,起于劉秀起兵__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195年的歷史,與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陳壽的《三國志》合稱“四史”,盛行于世。對我國的文學、史學有很大影響。
3、文史專名
(1)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2)六藝:
①禮、樂、射、御、書、數。(學問和技能)
②《詩》《書》《禮》《義》《樂》《春秋》(說經的經文和傳文)
(3)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4)經、舒心:“經”批儒家的經典著作;“傳”指注釋、解說儒家經典著作的文字。
(5)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6)史漢:《史記》、《漢書》。
(7)《漢書》:紀傳體、斷代史。
(8)紀傳體:編年體;國別體。(例如:《史記》;《資治通鑒》;《戰國策》)
(9)通史;斷代史。(例如:《史記》;《漢書》)
(10)《兩都賦》和《二京賦》:《兩都賦》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賦》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
三、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讀準字音、句讀、圈畫誦讀疑難點。
2、范讀
正音:善屬文(zhǔ)連辟公府(bì)鄧騭(zhì)璇璣(xuán)算罔論(wǎng)
傍行(páng)河間相(jiān)乞骸骨(hái)
四、問題設置
1、郭沫若曾評價張衡:“如此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見”,為什么說他是“全面發展的”?
討論明確:(1)品格(2)文學(3)科學(4)政治
2、理清提綱:
明確:
第一部分(1節):介紹張衡品格和文學才能。
第二部分(2-4節):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
第三部分(5、6節):介紹張衡的政治才干。
3、學生結合注釋梳理文句(第一段)
4、質疑、點撥
實詞:屬、貫、辟、奇、就
虛詞:乃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
句式: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
5、分析評價
結合語句,分析張衡有那些品格和才能?
明確:雖才高于世,而無矯尚之情。
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
五、深入探討
認識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成就,這對你有哪些啟示?
(1)、廣泛學習
(2)、不要驕傲自滿
(3)、從容淡靜
(答案多元,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這篇傳記,對文章內容做了整體感知,初步認識到張衡的“全面發展”,重點研讀了第一段,充分認識張衡的品格和才能,并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示。
七、作業
以“人性與才華”為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
八、板書設計
張衡傳
一、品格、文學(1節)
二、科學成就(2-4節)
三、政治才干(5、6節)
第二課時
積累重點文言詞句,認識張衡在科學技術上的輝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上節課我們理清了課文結構,了解了張衡的品格和文學才能,這節課我們繼續了解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和政治才干。
二、問題設置
1、張衡在科學上有哪些成就?
討論明確:
(1)作渾天儀。
(2)著《靈憲》《算罔論》。
(3)鑄造地動儀。
2、默讀課文3-5段,思考作者介紹張衡的科學成就時,寫作方法有何不同?
(1)質疑、點撥:
實詞:雅、征、再、遷、員、尊、發、制、方面、怪、征
虛詞:以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
句式: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②.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③.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④.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2)明確:第二段寫張衡善機巧,拜郎中,遷太史令,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以記敘為主。
第四段從時間、名稱、質地、大小、形狀、功用、驗證等方面介紹候風地動儀,以說明為主,輔以記敘。
這樣詳略得當的安排,使文章重點突出,人物特點鮮明。
3、默讀課文6、7段,疏通文句,思考文中通過哪兩件事表現張衡的政治才干的?
(1)質疑、點撥
實詞:損、疾、目、出、不軌、下車、乞骸骨
虛詞:為閹豎恐?
又多豪右,共為不軌。
句式: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2)明確:
一是《思玄賦》的由來——“政事漸損,上疏陳事,諷議左右,閹豎讒之,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表現了張衡憂國憂民、小心謹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間相時與奸黨作斗爭一事?!爸瓮?,整法度”表現其治理嚴厲,“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表現其政治智慧,“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表現其卓然政績。
4、選擇恰當的詞語對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給予評價。
明確:(板書)
(可貴的)品格(輝煌的)科學成就(卓越的)文學才能(杰出的)政治才干
三、深入探討
寫了張衡的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四個方面的內容,它們之間有何聯系?這對我們有何啟示?
1、首先,“才高于世”方能“舉孝廉”“連辟公府”,“作《二京賦》”方能“鄧騭奇其才,累召”,“善機巧”“善術學”方能“拜郎中,遷為太史令”方能“作渾天儀”“造候風地動儀”,其特長與其官職二者互為因果。
另外,其科學發明、理論著作也與其“無驕尚之情”“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的性情密不可分,這種性情利于潛心科研。
又如:“才高于世”方能“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著《靈憲》、《算罔論》”方能將從政的感觸“宣寄”而作《思玄賦》。
2、從全面發展的,提高綜合素質的角度談,言之成理即可。
四、課堂小結
用錘煉的語言,從品格、文學才能、科學成就和政治才干四個方面介紹了張衡,重點突出他科技方面的成就與貢獻,層次清晰,從中讓我們充分認識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我們學大專家為大家準備的這份張衡傳教案,希望大家能多加的復習一下,相信大家對張衡傳這篇文言文會理解的更加透徹。
從容說課
本研究課是在本章學習了內力和外力作用后以崇明島的形成和發展為例,讓學生初步學會綜合分析地表形態的發展與變化。教師應指導學生學會如何去搜集相關資料,并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獲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按照教材上建議的探究步驟即可,需要讓學生明確的是,崇明島是自然原因形成的,但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也是明顯的,進而預測崇明島的未來可能會是什么樣子。從而認識地表形態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原因也是多樣性的。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學會把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結合起來分析地表形態的演變。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技巧和能力。
2.了解崇明島的過去、現在,進而分析預測崇明島的未來發展。
3.運用圖表資料分析、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4.培養動手能力,用實驗的方法模擬河口沖積島的形成。
過程與方法
1.搜集資料,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實驗模擬,觀察分析河口沖積島的形成。
3.用所搜集到的資料,分析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事物的發展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和影響的結果。
2.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
教學重點
1.了解崇明島的形成和發展。
2.分析預測崇明島的未來。
3.認識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
教學難點
崇明島未來的預測。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搜集到的關于崇明島發展演化的資料
1.蓋房子的鋼模板(水槽)一片
2.泥土、砂石、細沙若干
3.磚塊三塊
4.細的塑料水管、噴水頭
5.實驗室水龍頭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在第三節中了解了河流地貌的發育類型及其對人類聚落分布的影響,特別是河流的堆積地貌對人類的影響尤為明顯。世界的絕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沖積平原上,我們今天就來以崇明島為例,進一步認識河流地貌的發育規律及其與人類的`相互關系。
[教師精講]
師:崇明島是一個長江口的沖積島,課前我們大家都分別搜集了一些資料,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河口沖積島的形成資料現在分析整理一下,我們一起來看看它是怎樣形成的。
(生展示資料)
(師總結)沖積島是大陸島的一個特殊類型,由于組成物質主要為泥沙,也稱沙島。沖積島主要分布在河口地區。
(資料1分析)河口沖積島是在哪幾種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模擬試驗)在準備好的水槽中,用沙土堆成山脈、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態,然后將水管接在水龍頭上讓一定量的水從噴嘴噴出,模仿下雨,讓水流從山上流下來,觀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積情況,重復上述實驗過程,直到有沖積島形成。
師:沖積島發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濱地區,它的形成不僅僅與流水有關,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國共有400多個沖積島。沖積島的地質構造與河口兩岸的沖積平原相同,地勢低平,在島嶼四周圍繞著廣闊的灘涂。
沖積島的成因不盡相同。長江口的沙島是由于漲落潮流不一致,形成緩流區,使泥沙不斷沉積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島成因不一,有的是由河心灘發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有巖島阻擋產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較慢的一側泥沙沉積而成沙垣,再發育成沙島;有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最典型的是臺灣島濁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島;還有一種是由波浪侵蝕沙泥海岸,從海岸分離出小塊陸地,也成了沙島,這種沙島較為少見。
沖積島由泥沙組成,結構松散,因而在外形輪廓上很不穩定。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沖積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島與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兩岸的長條形島嶼;而垂直于河流的兩端,上游不斷縮減,下游又逐漸增加。但是,有時整個島嶼被沖蝕消失;有時島嶼與大陸接近,最后連成一體。
地處長江口門戶的崇明島,面積1000余平方千米,僅次于臺灣島和海南島,而位居第三位,亦是我國幾個大島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積而成的沖積島。
綜上所述,河口沖積島的形成是在侵蝕、搬運、沉積等幾種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資料2分析)推測崇明島的形成過程
對該資料的分析有一定難度。首先要讀懂崇明島的變遷圖,根據不同時期崇明島的位置和形狀進行描述。可引導學生根據歷史年代和崇明島的位置來加以分析。從圖中可以發現,在11xx年前,崇明島是一個小島,而后分為南北兩島。南島由西向東遷移,三易其位;北島由南向北發展,四易其位。兩島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東遷移,于1583年形成現在的崇明島;總體趨勢是不斷向海遷移。
引起崇明島變遷的原因可以從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島嶼本身的泥沙堆積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
(資料3分析)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人類活動對崇明島形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圍墾灘涂上,使崇明島的面積不斷增加。圍海造陸擴大了人類的生存范圍,但對自然環境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例如:改變了河口地區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對周圍港口會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對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活動探究)
圍海造陸可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1)引發赤潮。圍海造陸使海水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海水自凈能力減弱,水質趨于惡化,加之圍海造陸的陸地多用于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污染物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赤潮的發生機會增加,給沿海的海水養殖業和海洋漁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危害。
(2)引發洪災。圍海造陸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響了洪水的下泄,同時,洪水造成的內澇,使地表水下滲到地下。同時,圍海造陸也會導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廣州、深圳近年來發現不少樓房基礎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導致樓房開裂、地下室進水等現象都與地下水位上升有關。
(3)破壞海岸生態。不合理的圍海造陸,破壞海岸自然環境,破壞海洋生物鏈,使海洋生物銳減,不少海灣的自然環境因不合理的圍海造陸被改變,嚴重損害棲息生物的生態環境,使原有生物群落結構遭破壞,物種減少。
(分析預測)崇明島在不久的將來會和北側的陸地連在一起。
根據地轉偏向力的原理,在北半球流水向右偏,所以崇明島右(南)側水道通過了主要的長江水量,北側水道水流變小變緩,泥沙沉積,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崇明島會與北側的陸地連在一起。
對于崇明島的未來,可引導學生結合崇明島的變遷歷史和發展現狀來分析。由各種地質作用所引起的地殼變動通常都是比較緩慢的,超出人類歷史的范疇,而這個問題研究所選擇的崇明島,其發生發展的速度是比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記載的,這就為學生展開研究活動提供了方便。在研究過程中要大量應用到本單元中所學到的知識,特別是有關流水作用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去分析問題、尋找原因,培養進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維方法。最后對地理事物的發展作出預測,這是問題研究的較高層次。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異。
2、通過教師示范分析與小組合作探究交流相結合的方法理解聚落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典型事例的列舉感受傳統聚落是早先人類遺留給我們的重要文化遺產。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認識保護傳統聚落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落的意識,并把這種責任和義務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同時感受地理學科的審美情趣,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潛能。
二、學情分析
本節是八年級的內容,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學生已經學習了中國的區域地理部分,對自然環境與人類的活動關系有了初步的認識,為研究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同時有大部分的學生來自鄉村,對自己生活居住地與自然環境的聯系是比較了解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能力在八年級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比較鄉村、城市聚落的景觀差異;探究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環境對聚落的影響
活動1【導入】活動一
展示一幅夜景圖片
提問:燈光密集且明亮的地方代表的是城市還是鄉村?為什么?你看見的。城市和鄉村是怎樣的?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從身邊的生活、經歷出發個性化描述各自的感受。)
活動2【活動】活動二
自主學習部分
學生預習課本,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填空部分,并回答。(2—3分鐘)
意圖:學生已經逐步適應初中地理學習方法,能獨立思考,有一定知識積累、分析歸納能力。
活動3【講授】活動三
一、城市和鄉村
1、在課件上展示大量人類生活聚居地的圖片(使用學生熟悉的家鄉圖片),直接明確聚落的概念以及聚落的類型(城市、鄉村)。
學生活動:根據圖片搶答城市與鄉村景觀的差異,最后使用表格歸納。
2、城市、鄉村的類型(板書)
(1)鄉村:農村、牧村、漁村、林村
(2)城市:城市職能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圖片討論鄉村生產方式,并由此分類。
設計意圖:力求讓學生自己從圖片中總結出來,自己動手,加深印象,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而且本節課采取小組模式,個人搶答有效會給小組加分,激勵學生積極主動。過渡: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其形成與發展都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那么影響聚落分布的環境條件有哪些呢?
活動4【講授】活動四
二、聚落與環境
合作探究一:環境對聚落位置、分布的影響
根據材料、圖片:分析深圳由小漁村變成大都市與哪些環境因素有關?學生分析、討論,并由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補充。
教師總結:地形土壤、交通、氣候,自然資源等。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其形成與發展都與其所在的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展示提升練習):(展示世界地圖)找找四大文明古國在哪里?這些文明發源地的分布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走上講臺,指著具體區域回答觀點看法。)
設計意圖:從身邊學生比較熟悉的實例出發,讓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積極動腦、解決問題,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深刻理解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充分發揮自主性,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樂趣。
活動5【講授】活動五
合作探究活動二:聚落建筑與環境的關系
展示不同民居建筑圖片(窯洞、蒙古包、四合院、江蘇民居、吊腳樓、福建土樓),分析建筑特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小組任選一個進行討論分析,小組代表發言。教師表揚、鼓勵。)
教師總結:如蒙古包不僅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生產方式等經濟因素的影響。
環境一方面影響聚落的位置、分布、建筑風格,是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同時也正是這種適應,使得聚落景觀往往能反映一個地區的環境特點。當我們見到一個地區的聚落時,可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做出初步判斷。
活動6【講授】活動六
三、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展示世界文化遺產圖片,欣賞美。思考視頻背后的含義,使學生認識保護傳統聚落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落的意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感受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7【練習】活動七
學生完成導學案當堂檢測部分,并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5分鐘以內)
教師點評。
1. 知識與技能
能在地圖上準確找出亞洲的地理位置,描述其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
說出亞洲的面積大小及所跨的緯度和經度范圍,理解其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據。
分析亞洲地理位置和范圍對其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地圖、分析圖表和數據等資料,培養學生獲取、處理和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
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探究亞洲地理位置和范圍的特點及其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交流表達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亞洲地理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亞洲的認知和熱愛之情。
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區域認知觀念,認識到地理位置和范圍對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據。
地理位置和范圍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影響。
2. 難點
理解經緯度位置對亞洲氣候的影響。
分析地理位置和范圍對亞洲地形和河流分布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
1. 情境教學法: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問題導向法:以問題為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和探究。
3.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
4.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圖片、視頻、地圖等多媒體資料,直觀展示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3 分鐘)
1. 展示一組亞洲的著名景點圖片,如故宮、泰姬陵、金字塔等,讓學生觀察并說出這些景點所在的。大洲。
2. 提問:你們對亞洲了解多少?亞洲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它的范圍有多大?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二)講授新課(27 分鐘)
1. 亞洲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展示世界地圖,引導學生觀察亞洲在東半球和北半球的位置。
提問:如何判斷一個大洲在哪個半球?(通過赤道劃分南北半球,通過本初子午線劃分東西半球)
海陸位置
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周圍的大洋和大洲,并描述它們的相對位置。
總結亞洲的海陸位置特點: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經緯度位置
展示亞洲的經緯度范圍圖,讓學生說出亞洲的緯度范圍和經度范圍。
分析亞洲所跨緯度和經度對其氣候的影響:跨緯度廣導致氣候類型多樣;跨經度大使得東西部時間差異明顯。
2. 亞洲的范圍
面積
展示世界各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直觀感受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面積約為 4400 萬平方千米。
所跨緯度和經度范圍
強調亞洲是跨緯度最廣的大洲,約為 81°N - 11°S。
指出亞洲也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經度范圍約為 26°E - 170°W。
讓學生思考跨緯度廣和東西距離長對亞洲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3.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據
面積最大
跨緯度最廣
東西距離最長
人口最多(補充說明)
4. 地理位置和范圍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影響
氣候
由于亞洲跨緯度廣,南北氣溫差異大,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
海陸位置的差異,使得亞洲東部和南部形成了顯著的季風氣候,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冬季風則寒冷干燥。
地形
面積大且地形復雜多樣,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等各種地形。
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平,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眾多高大山脈,以及低平的平原和丘陵分布在周邊地區。
河流
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亞洲河流眾多,水系呈放射狀分布。
從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區發源的河流,流向四周的海洋,如長江、黃河、湄公河等。
(三)課堂活動(15 分鐘)
1. 小組探究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發放一張亞洲地圖和相關資料。
提出問題:根據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分析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和不利影響。
小組內成員進行討論和分析,記錄討論結果。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質疑。
2. 知識競賽
設計一些關于亞洲地理位置和范圍的知識競賽題目,如亞洲跨越的主要溫度帶、與亞洲相鄰的大洲等。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搶答競賽。
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5 分鐘)
1. 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據以及地理位置和范圍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2. 強調亞洲地理位置和范圍的重要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布置作業(5 分鐘)
1. 繪制亞洲的地理位置示意圖,標注出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主要的經緯度。
2. 收集亞洲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資料,分析其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 了解旅游資源的分類。
2. 理解旅游資源的內涵及其形成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3.掌握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區別。
4.理解旅游資源的特性。
5.掌握旅游資源多樣性的表現。
6.形成健康、科學的審美觀。
【重點難點】
比較兩類旅游資源
【學法指導】
案例分析與探究討論相結合
【知識鏈接】
知識點一 旅游資源 的內涵
1.定義: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能對旅游者產生①__________,可以為旅游業②________________,并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③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條件
3.核心:⑩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點二 旅游資源的類型
屬性劃分
對比項目 自然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 形成 在自然界中通過?________過程而形成 在人類社會中通過?________過程而形成 組成 由?________、水文、?________、生物等自然要素組成;其中?________要素相對重要 古人類遺址、?______、宗教文物、?____ ____等;其中?________是人文風景區構成的重要標志 分類 地文景觀、?________、生物景觀、?__________景觀 ____________、建筑與設施、
____________、人文活動 旅游價值 ________、游樂、療養等 ________性 知識點三 旅游資源的特性
【學習過程】
一、旅游資源的內涵和類型
1.旅游資源形成的條件
旅游資源的形成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1)對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
(2)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能給旅游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上述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被稱為旅游資源,其中對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旅游資源的核心。
2.旅游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游資源的本質屬性,一般將旅游資源劃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種類型。
種類 舉例 旅游價值 核心 表現形式 形成過程 自然旅游資源 地文景觀 路南石林 對于探險者獵奇、游樂、療養等性質的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地貌景觀 具體形式 自然過程 水域風光 杭州西湖 生物景觀 黃山迎客松 天象與氣候景觀 黃山云海 人文旅游資源 遺址遺跡 北京故宮 表現在教育性(知識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義 建筑景觀 具體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 歷史過程及當代人類活動 建筑與設施 蘇州 園林 旅游商品 景德鎮瓷器 人文活動 傣族潑水節 典例剖析1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材料提供的相關信息,思考并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 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的旅游勝地,有著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其中已經規劃開發并產生經濟效益的就有以下旅游資源:熱帶沙灘、淺海水域、陽光、火山、珊瑚、森林、獨特的動植物資源、民間舞蹈、手工藝品、傳統音樂、婆羅浮屠佛塔、普蘭班南神廟等。
請將材料中所羅列的各種自然旅游資源進行分類。
分類 具體分類 所對應具體自然旅游資源 自然旅
游資源 答案
分類 具體 分類 所對應具體自然旅游資源 自然旅
游資源 天象與氣候景觀類 陽光 地文景觀類 熱帶沙灘、火山、珊瑚礁 水域風光類 淺海水域 生物景觀類 森林、獨特的動植物資源 思路剖析 自然旅游資源又可以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四大類,據此可以將材料中羅列的各類旅游資源進行更加詳細的分類。
二、結合實例分析旅游資源的特性
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利用下表可以加深對其特性的認識。
特性 含義 實例 多樣性 旅游資源內容上極其多樣;空間分布上廣泛存在 中國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風景各異,人文風情也各不相同 非凡性 旅游資源是在同類中具 有非凡特點的事物或者現象。非凡性越突出,吸引力越大,吸引范圍越廣,開發價值越高 青藏高原獨特的雪域風光和藏族風情、獨一無二的長城等 可創造性 人文景觀是人們根據不同的目的建設和創造的 太空游、鄉村游、海底探險游,應人類需求而生 永續性 旅游資源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并且使用是無消耗的(與其他資源相比最突出的特點),但是只有在適度開發和保護的條件下才能實現 故宮的游覽價值有增無減,承德避暑山莊的作用常年發揮
[思維拓展] 旅游資源的其他特性
非凡性、多樣性、永續性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具有的特點。除此之外,人文景觀還具有可創造性、可變異性的特點,自然景觀還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的特點。
【典例剖析2】讀下列一組景觀圖,分別是①南京中山陵、②布達拉宮、③廬山三疊泉瀑布、④廣西漓江。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旅游資源通常被劃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大類,上述四處景觀屬于自然旅游資源的是__________(填代碼)。
(2)人文旅游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相比,其旅游方面的意義更多地表現在( )
A.探險、獵奇 B.游樂 C.療養 D.教育性
(3)圖中旅游景觀的豐富多彩,說明旅游資源具有________性,漓江獨特的山水地貌和號稱“廬山第一奇觀”的三疊泉瀑布,是其他旅游景區所不具備的,這體現了旅游資源的
________性,其中________(代碼)旅游景觀的可創造性,也充分體現了它們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旅游景區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旅游者,這主要體現旅游資源的______性,但旅游資源的________性,意味著旅游景觀的欣賞不會破壞旅游資源本身,只要正確利用和保護旅游資源,旅游資源就會 長久存在。
【答案】(1)人文旅游資源 ③④ (2)D
(3)多樣 非凡 ①② 非凡 永續
【思路剖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旅游資源的分類、意義及特性。旅游資源按屬性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旅游資源具有多樣性、非凡性、可創造性、永續性等特點。
【基礎達標】
1.下列關于旅游資源內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旅游資源是指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B.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給旅游業帶來一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各種因素都是旅游資源
C.凡能達到觀光、獵奇、探險、療養等旅游目的的一 切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都是旅游資源
D.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2.下列事物和因素屬于旅游資源的是( )
①“神六”宇宙飛船發射基地 ②磁懸浮列車
③木星美麗光環 ④愛斯基摩人的雪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下列有關旅游資源中的自然景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自然景觀多具有教育意義
B.氣象氣候景觀是自然景觀的核心
C.自然景觀多具有可創造性
D.自然景觀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
4.旅游資源的本質特性是( )
A .多樣性 B.可創造性
C.非凡性 D.永續性
5.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項目在江蘇淮安正式啟動建設,該標志園位于淮安北路東側的古淮河兩岸。整個標志園由整體紀念廣場、城市旅游接待地、大眾休閑區、文化教育基地四個部分組成。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的建設將帶動旅游業的發展,這表明旅游景觀具有( )
A.非凡性 B.永續性
C.可創造性 D.美學價值
6.下列一組景觀分別是:A.南京中山陵,B.布達拉宮,C.廬山三疊泉瀑布,D.廣西漓江。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旅游資源通常被劃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______________兩大類,上述四處景觀屬于自然旅游資源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2)人文旅游資源與其他旅游資源相比,更多地表現出____________旅游方面的意義。
(3)圖中旅游景觀的豐富多彩,說明旅游資源具有_____ ___性。漓江獨特的山水地貌和號稱“廬山第一奇觀”的三疊泉瀑布,是其他旅游景區所不具備的,這體現了旅游資源的__________性。其中____________(填字母)旅游景觀的可創造性,也充分體現了它們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價值。旅游資源的____________性,意味著旅游景觀的欣賞不會破壞旅游資源本身,只要正確利用和保護旅游資源,旅游資源就會長久存在。
【拓展提升】
1、教材是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教材設計能使學生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2、教材先對日本地理條件進行了分析,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即“加工貿易經濟”這一經濟發展的方式,并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
3、本節教材另設閱讀、圖表、活動等,在說明日本地形和組成,經濟發展方式,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狀況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開闊了視野,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學情分析
農村學生視野相對狹窄,但對日本這個國家并不陌生,只是對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對這節課應該存有較大的學習興趣。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本的自然環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關知識
(2)結合日本的國情,分析其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的發展特點,使學生能夠說出日本工業帶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收集圖片、查找文字資料、小組討論、分析處理資料,逐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防震意識和環保意識,初步建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日本的輪廓組成
2、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火山的國家 。
教學過程;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北美地區的位置與范圍。
(2)了解北美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查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2)通過剖析北美地形對其氣候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教學重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難點:北美地形分布對氣候的影響。
學生情況分析,學習任務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如何認識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圖片和數據資料的分析和歸納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分析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有一定的難度,這種因果聯系的教學比空間分布的教學難度更大,需要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而平行班的學生缺乏的就是這種能力。因此將“北美地形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確定為本節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小組討論、自主探究、講述總結、鞏固練習
教學準備、教學媒體運用:
自制課件,多媒體教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間分配
[導入]美國被世界熟悉,不 那么,美國在哪里?它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征,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北美地區和美國。
一、北美的位置和范圍
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
二、自然地理特征(從地形、氣候、水文三方面了解)
1、地形
[歸納]通過剖面圖歸納:
地形特點:東西高,中部低;以山地、平原為主
北美地形南北縱列,分為三個地形區:西部高山區、中部平原區、東部高原山地區;地勢中間低,東西兩側高;冰川地形廣布。
(1)西部高山區—高大褶皺山系,山脈與盆地、高原相間
成因: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北美大陸西側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脈,它們構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特點:①以落基山脈為主,幾條平行并列的南北走向的山脈組成,山脈之間分布有寬廣的盆地和高原。②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由于位于板塊交界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③這些山脈隆起的年代較晚(中生代),許多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
(2)中部平原區—平原廣闊縱貫,冰川湖泊眾多
中部平原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灣沿岸。面積寬廣,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西部是地勢較低的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眾多,多為第四紀冰川活動的產物;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沖積平原。
(3)東部高原山地區—古老的高原山地
在加拿大境內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國境內有阿巴拉契亞山脈,東部的高原、山地形成年代早,久經侵蝕,海拔較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3、氣候
[歸納]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1)主要特點:北美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大。冬冷夏熱,氣溫年較差大。夏季降水稍多,適宜農牧業的發展。
(2)主要類型及分布:本區除溫帶大陸性氣候外,在北冰洋沿岸有寒冷的極地氣候。在太平洋沿岸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受地形的影響,呈帶狀南北延伸,僅分布在沿海地帶。墨西哥灣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西部還有小面積的高山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北美氣候受地形影響明顯,主要表現在氣溫和降水兩方面。
(1)對降水的影響:①北美西部高大山脈南北縱列,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受高山阻擋,在西側形成地形雨,使太平洋沿岸為多雨的濕潤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②山脈東側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東部低緩的山地對大西洋水汽的阻擋作用不明顯,降水由東部沿海(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和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向內陸逐漸減少(溫帶草原氣候、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落基山與海岸山脈之間的高原、盆地,因地形閉塞,降水較少,成為半干旱區(溫帶沙漠氣候)。體現了自然帶的從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規律。
(2)對氣溫的影響:中央大平原貫通南北,冬季極地冷氣流可以從北冰洋上空長驅直達墨西哥灣沿岸,導致沿途氣溫急速下降。所以墨西哥灣沿岸仍可受到寒潮的影響。夏季,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可以自由北上,使中部和東部普遍暖熱。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夏季普遍暖熱,使北美地區溫差較大,大陸性特征明顯。
一?!窘虒W目標】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窘虒W建議】
1、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2、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窘虒W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四?!窘虒W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五?!窘虒W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六?!窘虒W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 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七?!景鍟O計】
第三節 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明確國界線的劃分依據和領土的含義,識別國家之間的國境線,并學習運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觀察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識別方位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國際常識,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
4. 通過對世界組織的介紹和閱讀各國的有關數據,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激發學生的的競爭意識、進取心和愛國熱情。
【導入】地球表面按水陸分布,可分為七大洲、四大洋;按熱量、水分和植被的變化規律,又可分為不同的自然帶。這些差異都是根據自然規律劃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居住在不同的國家的。世界上大約有190多個國家,你能舉出你熟悉的國家和他們所在的大洲嗎?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并進一步講解。
【板書】一、世界的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
【提問】這是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列的國家,你能按面積大小排列這幾個國家嗎?以上幾個國家各屬于哪個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嗎?(利用世界政區掛圖講述,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宮面積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納哥面積只有1.89平方千米,僅相當于北京頤和園的一半。我們往往將這種面積非常小的國家稱之為袖珍國家)
【板書】面積大小不同
【承轉】各國人口也有很大的差異,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展示】“世界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讀出各國的人口數,對照世界政區圖看著這些國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有60%分布在亞洲,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國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僅有2914萬人,僅相當于我國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國梵蒂岡和摩納哥,人口分別僅有1380人和不足3萬人)。
【板書】人口多少不同
【承轉】同是人口大國的中國和美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就你所知,哪些國家是發達國家,哪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呢?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歸納】 全球發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占絕大多數,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從地域分布上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美國與加拿大,阿根廷與智利之間分別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為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為界。)
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墻、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忐。看“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為已定國界,但也有少數國家之間有些地段的國界線沒有劃定,這叫未定國界。由于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范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戰爭。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法,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反對用武力和強權單方改變國界。
【承轉】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差異顯著,為了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即“南北對話”;而且也需要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日本
發展中國家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讓學生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啟發學生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培育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方法
談話法、討論法、啟發式
教具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課時1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使學生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及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過程
[引入]
問題搶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高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新課導入]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應從哪里入手來認識一個大洲或地區呢?
[情景提問]比如,我想去某一個同學家拜訪,可不認識,你能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嗎?
[歸納、確認]在這里,同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我描述──1.你家門牌號碼多少?2.你家周圍有什么明顯的地物標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實,認識一個大洲,也和認識別人的家庭一樣,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副板書]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轉]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實這和描述同學家的住址也是一樣的:亞洲所在的街區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亞洲的的門牌號碼就是其經緯度;亞洲的鄰居就是他周邊的大洲和大洋。
[活動]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副板書]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 、6.3 ,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啟發引導]
[size=+0]
1、計算
a. 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 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 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 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板書]
1、跨緯度最大(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最大
3、面積最大(4400萬平方千米)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九章西半球的國家中重點介紹的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過程和社會現狀,了解認識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
2、 編者的意圖:力求以貼近生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1)本節教材以人種作為切入點,誘導學生思考世界人種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膚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種,從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的內容。 教材在舉例中采取"引而不發"的方法,讓學生來總結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礎知識。
(2)在掌握了足夠的基礎知識后,教材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對巴西農業和工業布局進行分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能力。
(3)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的內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閱讀資料及圖片,培養學生從直觀的角度來認識巴西。
4、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巴西過去與現在經濟結構差異的對比,了解巴西經濟的發展歷程。讓學生認識到殖民主義統治對巴西的影響及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難點: a.使學生懂得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要意義。
b.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人口最多的國家b.能說出熱帶雨林對巴西的環境效益、開發目的及生產的環境問題。
c.能說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區劃及主要氣候特征。
d.能說出巴西工農業生產的特征。
e.能讀圖說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區。
(2)能力目標:
a.分析獨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認識到殖民統治對巴西種族的構成及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
c.學會分析巴西熱帶雨林的成因及,亞馬孫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過程中帶來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增強環保意識。
二、說學生
巴西是足球王國,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很陌生,現代媒體手段先進,同學們可以通過上網、報紙、雜志查找各種資料進一步認識巴西。
初一年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好勝心切,在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彩,樂于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巴西時,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舉例,多要以實圖展示,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1、教學方法的組合
a.本節課運用談話、閱讀、討論、學習競賽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學習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本節又采用了知識結構圖法,使學生的地理思維隨著教師的講解而步步深入,且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b.整節課主要貫穿"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思練結合"的教學思想,讓學生獨立自主親身參與、體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注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恰當引導,學生從不斷演示中觀察問題,探究現象,解決問題。
2、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強烈的求知欲,強調重點,攻破難點。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果。
3、教具選擇
多媒體課件。
四、說學法
1、依據教學目標,快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重點。
2、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理解和記憶。
3、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積極思考,培養能力。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p.89—92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和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兩節。
教學目標:1、了解巴西的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
3、了解巴西的人種文化、工業農業。
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
教學。難點: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
②巴西的經濟、文化、人種與殖民主義的關系。
1、引課設計
根據世界杯足球賽主題音樂,引出課題:第九章 第二節 巴西(版書),之后,介紹胡-出訪巴西,讓學生認識到巴西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2、學生自學,整體感知,重點把握。
自學3分鐘,學習方式自由,要求學生盡量多的發現問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找出答案,準備競答與競提。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自信心、進取心、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等。
3、教師主持,問題競答與競提。
這一活動由教師主持,學生比賽提問題,教師從量和質兩方面為學生所提問題打分,分組比賽,決出勝負。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對地理及對地理課學習的興趣。活動中,教師可尋機插入點撥講解,在學生興趣盎然的氛圍中,教師盡情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4、總結鞏固,隨堂練習。
總結重在綜合概括,使知識條理系統。隨堂練習意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與技能。
七、設計的理論依托: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方式地理課程""學習結果與過程并重""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書設計:
粉筆板書與電子板書相結合。粉筆板書采用詞語式板書;電子板書采用結構式。粉筆板書如下圖。"咖啡之國""文明古國""足球王國""狂歡之國"四個關鍵性詞語,基本反映本課的教學內容,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用約20分鐘時間對本節內容進行預習,掌握課本基本知識,并能夠建構基本知識體系。
2、完成本節的教材助讀中的問題,并用紅筆標記出自己不會的問題。
3、預習中要重視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歸納,并注意聯系實際。
學習目標:
1、知道自然資源的含義及類別。
2、知道水資源問題的基本情況及產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資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國礦產資源問題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讀:
1、自然資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和的總稱。
2、按照自然資源能否再生或恢復的特性,將自然資源分為和兩大類。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長是導致水資源危機的基本因素。水資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資源危機的客觀因素。
4、、和等,是對水資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壞的主要因素。
5、土地資源問題突出表現在和兩方面。、、和等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資源嚴重退化,農業生產空間趨于萎縮。
預習自測:
1.下列有關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海洋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B.生物資源都屬于可再生資源
C.非能源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D.地下資源都屬于非可再生資源
2.下列選項中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A.天然氣B.稻谷C.土地D.液化氣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
1、結合課本P20頁文字,完成課本P21頁活動第1題。
2、我國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并思考課本P22頁活動1—2題。
3、我國土地資源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怎樣保護土地資源?
4、預計到,,我國20種主要礦產有半數以上不能滿足建設需求,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礦產和大宗支柱型礦產,如石油、、鐵、銅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鐵、銅等礦產資源,一旦這些資源枯竭,將影響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當堂檢測:
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徑流量年際變化不大
B.北方地區受夏季風影響大,降水少
C.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屬于半濕潤地區
D.北方地區耕地多,水資源少,加劇了缺水現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長江的基本概況;會利用長江流域圖找出長江的相關河流信息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長江的基本概況
三、教學難點:
長江的各河段特征
四、教學方法:
談話法、讀書指導法、啟發式教學等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材
六、課 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句歌詞出自哪首歌嗎?“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長江之歌》那它又為什么要贊美它呢?而我們經常聽到的俗語也有:“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中也提到長江,這又是為什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江。
[板書]長江
一、長江的基本概況
[講解]根據歌詞“你從雪山走來,你向東海奔去……”我們可以知道長江是一條外流河,請同學們看到書上95頁的兩副彩圖和96頁的長江流域圖,找出長江的源頭與注入海洋。
[板書]1、源頭,流向,注入海洋
[板圖]長江流域圖(下面邊講解邊版圖)
[講解]長江發源于我國最大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峰,隨著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自西向東流,在上海崇明島附近注入我國的東海。長江干流全長6300余千米,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在世界上僅次于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位居世界第三!那么,請同學們看著96頁的長江的流域圖,找出長江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和地形區。
[板書]2、流經地(行政區、地形區)
[講解]從源頭到入???,長江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有: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11個省級行政區,結合我們前面所學的中國地形圖可以知道:長江還流經了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江流域的總面積高達18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在世界上僅次于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位居世界第三。它有如此廣大的流域面積,主要歸公于長江有眾多的支流,那么,長江有哪些主要的支流呢?
[板書]3、主要的支流、湖泊
[講解]從96頁的長江流域圖中可以看出,長江有眾多的支流,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在這里主要討論幾條較重要的支流。從源頭到入??冢L江干流北面的主要的支流有:在攀枝花處與長江交匯的雅礱江、流經了天府之國的岷江,在宜賓處與長江交匯、重慶市流入長江的'嘉陵江、長的支流漢江在湖北武漢處匯入長江;長江干流南面的支流有:在重慶市涪凌地區匯入長江的烏江、沅江和湘江在先匯入洞庭湖后再匯入長江、贛江則是先流入鄱陽湖后再匯入長江。以,長江干流串聯的兩大淡水湖泊為:洞庭湖和鄱陽湖。
[承轉]這些就是長江的基本概況,我們學習黃河的時候把黃河分為上中下游三段進行分段學習,黃河的上中下游是山西的河口和河南的孟津,我們今天也將長江進行分段學習,那長江的上中下游在哪兒呢?
[板書]二、長江的上中下游
[講解]長江的分段方法有兩種:按河段名稱和上中下游分。首先,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其主源是沱沱河,在與當曲交匯后到青海玉樹一段稱為通天河,從玉樹到岷江與長江交匯的宜賓處稱為金沙江,從宜賓以后才開始稱長江,而宜賓到湖北的宜昌大部分河段位于四川盆地境內,所以習慣上把這一河段稱為川江;在湖北的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磯一段由于河道彎曲,有‘九曲荊江’之稱,在河水大量來臨時易發洪澇災害,又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稱。外國最先到達長江的揚州蘇州鎮江,因此,在外國書籍上看到的長江就是以揚子江代稱長江。而第二種分段法就是將長江分為上中下游,書上96頁的長江流域圖中明確的給出了長江的分界點,請同學們找出來。
[板書]1、分界點 宜昌 湖口
[講解]從96頁的長江流域圖可以知道長江的上中下游的分界點為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那么長江各河段特征又是怎么樣的呢?
[板書]2、各河段特征
[講解]首先,我們看上游:長江從海拔六千多米的高度流入我國位于第三級階梯的宜昌,我們知道第三級階梯的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所以長江上游的第一個特征是落差大;在長江的上游有一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三江并流,這一段主要穿過了溝壑、峽谷眾多的橫斷山區,所以長江上游的第二個特征是峽谷多;在雨季來臨時,長江有來自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補給、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的降水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的降水,而上游本身擁有落差大,峽谷多的優勢,所以長江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由于地處我國西南,交通不便,因此還沒有大量開發利用出來。但是,隨著人們對經濟欲望的不斷追求,人們在長江的上游進行大量的濫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使得泥土在雨季時隨著河水進入長江,使長江的含沙量在逐年遞增。
[板書]上游:落差大,峽谷多,水能資源豐富,水土流失嚴重
[講解]中游是湖北的宜昌到江西的湖口,我們從長江流域圖中可以看出長江有四條大型的支流,兩個較大的湖泊,實際上長江的支流和其他較小的湖泊主要集中在長江的中游,因長江中游的湖泊支流較多,我們在介紹長江按名稱劃分長江時講到荊江,荊江就是位于長江的中游,荊江河段全長287千米,但是荊江河段的起始點到終點的直線距離是80千米左右,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荊江河段的彎曲程度的吧!在雨季來臨時,上游大量河水的涌入,中游的流速由于落差小而緩慢,加上中游支流帶來大量的河水,導致長江中游易發生洪澇災害。所以,長江中游的特征是河曲多,支流多,湖泊多,還有水患災害多。
[板書]中游河曲多,支流多,湖泊多,水患災害多。
[講解]下游是江西湖口到入海口,在長江中下游的近海區,海拔在50米以下,河水流速緩慢,而中上游帶來大量的河水使下游的河道不斷變寬,致使下游出現江闊水深的景觀,但是中上游帶來的泥沙隨著流速的減緩逐漸在這里沉積下來造成泥沙淤積,最顯著的代表就是上海的崇明島!所以,下游的特征是江闊水深,泥沙淤積嚴重。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江的基本概況,包括源頭,流向、注入海洋,干流流經的省級行政區、地形區,主要的支流、湖泊,還學習了長江的上中下游,包括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點,以及各河段特征。
[布置作業]針對長江各河段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來開發利用長江呢?請同學們下來預習,并繪制一幅長江流域圖,并結合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歸納長江的水文特征。
一)長江的基本概況
1、源頭、流向、注入海洋
2、流經地(行政區、地形區)
3、主要的支流、湖泊
二)長江的上中下游
1、分界點 宜昌 湖口
2、各河段特征
上:落差大,峽谷多,水能豐富
中:河曲多,湖泊多,支流多
下:流速緩慢,江闊水深
1.讓學生認識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國地形的分布規律,以及我國地形的主要類型及其相關比例。
2.讓學生理解我國地形的地理意義和影響。
3.讓學生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地圖的讀圖方法,學會從這些
【教學重點】
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及地理意義和影響。
【教學難點】
難點:我國地形的地理意義和影響。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一)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階梯狀分布
活動1:閱讀“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動2:進一步閱讀“中國地形”圖,根據顏色的分布總結我國地勢的特點。
學生:通過讀圖歸納,
活動3:展示圖A和圖B,兩圖所顯示的地勢特點均為西高東低,我國屬于哪種情況呢?
學生:很快正確選擇了答案,并歸納: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教師:請同學們欣賞“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動畫來驗證大家的結論。
活動4:讀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找出三級階梯的界線、每一階梯以什么地形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第一階梯
界線:( )山——( )山——( )山
第二階梯
界線:( )嶺——( )山——( )山——( )山
第三階梯
學生:在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上填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
教師:(簡單地向學生補充介紹)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稱為大陸架。我國近海的大陸架比較廣闊,渤海和黃海面積小,海底全部是大陸架,另外東海的大部分(約有2/3)、南海的一部分(約有1/2)是大陸架。
(二)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活動5:小組討論:地勢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給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各小組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
對氣候的影響:
地勢
年降水量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
西部
高
少
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較為豐沛的降水。
東部
低
多
對河流的影響:
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流在各階梯的過度地帶形成巨大落差。階梯交界處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可用來發電,同時注意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
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小結。
知識與技能:
1.閱讀等溫線分布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
2.說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響氣溫分布的主要因素。
4.讀圖說出我國主要的溫度帶及其大致的分布。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我國一、七月平均氣溫分布圖,進一步學會判斷、分析等值線分布圖,初步學會分析形成氣溫特點的原因。
2.從一月等溫線圖上,找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3.進一步學會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氣溫及溫度帶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我國疆域遼闊,地區差異大的特點。
2.通過氣候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的分析,進一步明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
2.我國1月0℃等溫線的分布。
3.我國溫度帶的分布。
閱讀我國一月、七月氣溫分布圖,分析概括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1課時。
(新課引入)
你喜歡旅游嗎?國慶節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現在有什么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新課)
【請你當參謀】
大連的小紅同學也很喜歡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爾濱的奶奶家過春節,你能告訴她需要準備哪些服裝嗎?姑姑說,可能還要帶她去廣州玩,她還要另外做哪些準備?
【承轉】同是春節,為什么到哈爾濱和廣州穿的衣服差別這么大呢?
【指導讀圖】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課件展示哈爾濱和廣州氣溫曲線圖)計算哈爾濱和廣州兩地1月份氣溫相差多少?
【轉折過渡】兩地1月氣溫相差近35℃,難怪兩地在衣著上相差那樣懸殊。
要了解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的1月平均氣溫圖。初一我們學過世界氣溫分布,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么是等溫線?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
【指導讀圖】讀“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在圖上用筆描繪出來0℃等溫線,說出0℃等溫線的大致分布。
2.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漠河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從秦嶺----淮河往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诘臍鉁卮蠹s是多少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約是多少度?
【概括總結】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從此線往北溫度越來越低,漠河的平均氣溫大約是-28℃以下。從此線往南氣溫越來越高,??诘臍鉁卮蠹s是16℃以上。我國南北之間的溫差約為44℃以上。
【板書】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么大呢?
【觀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演示
【歸納】我國南北跨緯度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陽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晝長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沖,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
【結論】因此,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影響。
【啟發提問】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布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讀圖】用同樣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讀圖要求(可要求學生依據讀1月平均氣溫圖的方法,分組討論,列出讀圖提綱):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②??诘?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大約多少攝氏度?
③找出我國7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哪兒?那里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為什么這里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為16℃以下,??诘?月平均氣溫為28℃以上。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為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 7月我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內部,大約在8℃以下。因為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內部成為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板書】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啟發提問】為什么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呢?依據剛才學過的分析冬季氣溫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學們課下可以討論夏季氣溫分布的原因。
【承轉】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為5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
請同學們看書上“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指導讀圖】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
(4)我們這個地區屬于哪個溫度帶,東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地區、海南島、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各屬于哪個溫度帶。
【板書】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啟發提問】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呢?
【分小組討論回答】(課件提示)
(1)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的果樹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溫度帶內,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氣溫的差異在傳統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異?
(4)你還能說出哪些不同?
【練習與小結】(課件)
板書設計
南北氣溫的差異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布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說出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2、闡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會利用圖表來分析、概括城市化的過程,掌握基本的讀圖技巧。
2、通過城市化的階段圖,分析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3、通過分析、比較,來區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城市化發展中的差異性,從而學習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探究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的熱情,預測家鄉城市化的發展動態。
重點: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難點:
城市化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自城市開始出現以后,城市化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但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城市化過程所影響的范圍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的表現。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城市化的發展階段
展示圖片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和圖“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1)城市化的發生是在什么時期開始的?
(2)城市化的時間變化有什么特點?
教師總結:從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的變化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線,基本上都是呈一個被拉長了的“S”形態。
2、城市化不同過程的特點
展示圖片閱讀教材,結合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英國的城市化進程資料”,思考問題并完成表格:
資料:倫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擴展。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動手設計表格:從城市化水平、發展速度、地域擴張趨勢和常見問題四個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點:
教師總結: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小組探究:對照圖2.19“城市化進程示意圖”和2.13中幾個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差異,思考:
(1)城市化的開始時間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處與城市化的那一階段?
(3)近20年來,各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有何差異?
(4)各國城市化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5)概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的差異。
環節三:課后作業
全班各自然小組依次為空氣污染調查組、水污染調查組、噪聲污染調查組、固體廢棄物污染調查組、光污染調查組、交通組、住房組、人口組、就業組、社會秩序組,調查連云港市近年來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要求:
1、網絡搜集或走訪調查。
2、圖文資料真實,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學生形象。
一:教學目標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經緯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俄羅斯地理位置特點
2.俄羅斯地形特點
3.俄羅斯氣候特點
三:教學難點
1.俄羅斯河流和湖泊的分布
2.俄羅斯主要地形區
四: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
2.討論法
3.對比法
五:教具準備
課件,音樂素材,圖象素材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伴隨著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循環播放莫斯科風光圖片,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在好奇中開始學習。
[教授新課]
課件:俄羅斯
教師:引導學生俄羅斯與蘇聯的關系,并請個別來學生介紹
學生:……
教師:在俄羅斯以蘇聯形式存在的時候,它的面積是最大的,同時當它解體后面積仍然是最大的,請同學們思考這說明什么?
學生:國土遼闊等
教師:很好,今天我們來學習國土遼闊的俄羅斯的相關內容
課件:本節課框假結構圖
教師:請同學們翻開地圖冊或書本的俄羅斯的地形圖,進行以下分析
課件:一位置范圍
1.經緯度位置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并分析俄羅斯經度和緯度范圍
課件:俄羅斯地形圖
閃爍出現經度范圍
同時教師請學生歸納因經度廣產生的現象
學生:1.跨東西半球
2.跨亞歐兩洲
課件:閃爍緯度范圍
同時請學生歸納因緯度分布產生的現象
學生:氣候主要分布在溫帶氣候區
課件:2.海陸位置及臨國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與周圍海洋和臨國圖,請學生總結
課件:二地形特征
同時放映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總結地勢和主要地形
學生……
教師:總結俄羅斯南高北低,東高西低,以平原和山地為主
地形有:山脈,平原,高原,山地
課件:分別顯示所述地形
學生:對以上地形進行特點描述
教師:總結主要地形區——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課件:重點顯示以上主要地形區及相互之間的分界線
教師:從課件放映的分界線承轉到河流,進而講述下面的學習內容。
課件:三:河流和湖泊
同時顯示俄羅斯地形圖,請學生歸納主要的河流
教師:總結主要的河流和湖泊——葉尼塞河,勒拿河,鄂畢河,伏爾加河,烏拉爾河,貝加爾湖,里海
課件:重點出現以上河流和湖泊
教師:對以上河流和湖泊進行講解
課件:練一練地形區與河流和湖泊綜合填表題
課件:給出正確答案,并重新出圖讓學生結合圖進行記憶
教師:承轉:課前我們分析了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時我們關注到了,它大部分屬于溫帶氣候區,那這個國家總體的氣候分布和特征分別是什么呢?
課件:四俄羅斯的氣候
同時出現俄羅斯氣候氣溫降水分布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遞減
降水——由西向東逐漸遞減
課件:氣候類型列舉
同時出現雅庫茨克氣溫降水圖,請學生總結
學生:氣候特點——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課堂小結……
課后練習……
《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案23篇》圖文推薦
Copyright©2023寵物網www.www-999906.com/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20000893-7 網站地圖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系QQ;153586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