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名言名句(經典7篇)》
《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這是司馬穰苴的單傳。全文圍繞著司馬穰苴“文能附眾,武能威敵”這條綱,寫他誅殺國君寵臣莊賈、整飭軍隊,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治軍史實。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99年,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句公道話,結果觸怒了漢武帝,遂遭受了當時最屈辱的宮刑。
司馬遷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資料和父親的遺愿,他決心忍辱負重,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記》,光耀后世。
幾年后,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馬遷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一般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令人艷羨的職位。因為一旦身任此職,即得以掌管機要文書,成為皇帝身邊的親近侍從。然而,司馬遷卻始終懷著一種刻骨銘心的恥辱感,把中書令一職視為“閨閣之臣”,不但絲毫不 因此,自任職以來,除應付必要的公務外,他息交絕游,集中心思和精力寫作《史記》,也只有這項事業才是自己生命價值的真諦之所在。
正是在這種心境之下,司馬遷收到了任安的來信。這封信使司馬遷極為不快。他萬沒想到這位朋友的精神境界竟然如此低下,和一般凡夫俗子的看法毫無二致。他對司馬遷在受刑之后得居中書令之職,不勝欲羨之至,而且要求他以“推賢進士為務”,對朝廷竭盡忠心。任安寫此信的確切日期,已經無從考證,假若是在他因“慶太子之禍”而身陷牢獄之后寫的,那么,他的信中可能還有這樣一層意思:要求司馬遷向武帝進言,勸其為國惜才,從而赦免自己的死刑。這與司馬遷此時的心情和思想是多么格格不入。
第一,司馬遷對于自己以“刑余之人”的身份擔任中書令一職本來就是感到恥辱的,以這樣的身份給朝廷薦舉人才,對被薦舉者也同樣是一種恥辱。何況受刑之后的司馬遷對專制暴君的認識已日益清醒,早已不愿為之竭盡愚忠了。第二,任安是一位能干的官員,他被判處死刑,縱不算是負屈蒙冤,至少也是罰過其罪。但是,司馬遷義怎么能夠在武帝面前為之開脫呢?“李陵之禍”的教訓難道還不夠沉痛嗎?這倒不是說司馬遷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敢替朋友辯白,而是通過那次事件,他對武帝剛愎暴戾的性格有了清楚透徹的了解:凡是他決定了的事情,任何人都無法改變。
基于上述原因,他對任安的來信久久不曾作答,可能原來就準備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后來任安即將引頸就戮,死于武帝的屠刀之下。司馬遷考慮到他的這種遭遇跟自己當初有某種近似之處,能夠體諒他此時的心境和思想,于是提筆揮就一封《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和《太史公自序》,都是我們了解司馬遷思想發展的極其寶貴的可靠資料。當然,這兩篇東西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
《自序》著重敘述自己的家世和生平事跡,對于自己修史的宗旨雖然有所說明,但多有隱晦,對“李陵之禍”只用了不多的語言交代過去。其小心翼翼,說明其在憂患之中,時時以古哲先賢來激勵自己,發憤著書,借以啟示后人。
《報任安書》則是一篇飽蘸著血淚流出的充滿熾烈激情的文字。它詳敘了“李陵之禍”的始末,辯明了其間的是非曲直,申訴了自己所蒙受的冤抑。這是在辯白,在控訴,在宣泄,在抒發長久郁積胸中的憤隙不平之情。
其文筆酣墨暢,滔滔若江河之水,一瀉千里,淋漓盡致,是了解司馬遷在遭受“李陵之禍”前后思想感情重大變化的最重要的材料。
順便說一句,此信當時未必真正送給了任安,可能一直保存在家里,直到宣帝時才由其外孫楊惲連同《太史公書》(即《史記》)一起傳布出去,后來被班固收入《漢書·司馬遷傳》中。
“李陵之禍”是司馬遷生平中最為重大的事件,對他的思想發展變化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史記》的寫作雖然開始于“李陵之禍”發生之前,而全書的完成則是在此事之后。而且,有充分的根據可以推斷,即使原先已經寫成的篇章,也在“李陵之禍”以后重新修改或加工潤色了。因此,可以說“李陵之禍”對于《史記》一書的整個思想傾向都產個了極大的影響,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樣的遭遇,同樣的禍患,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影響。對于一個平庸的人,悲慘的命運會摧毀他的精神,使之意志消沉,自甘淪落;對于一個利欲熏心的人,受刑之后,而又受到重用,他會感恩戴德,變成一個更加卑躬屈膝、溫馴忠心的奴才。司馬遷在精神上、性格上、思想上都是一個傲岸不屈、不可摧毀的巨人。在當時的情勢下,他不可能在行動上反抗那強大而殘暴的統治力量。統治者可以損傷他的肉體,但卻無法征服他的思想,戰勝他的精神。而且,經過此次事件,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深刻了。他重新審視了自己過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對統治者的態度,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袄盍曛湣笔撬抉R遷思想轉變的契機。
警世箴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語識人
《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
1、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視其友。
3、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
4、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6、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7、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8、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9、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10、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1、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1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6、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7、以權利合者,權盡而交疏。
18、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19、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20、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21、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22、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
23、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24、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
25、士為知己者死,?
26、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27、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類別:道德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28、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9、不識其人視其友。
30、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31、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32、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抉R遷(漢)《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抉R遷(漢)《史記·商君列傳》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抉R遷(漢)《史記·酷吏列傳》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司馬遷(漢)《史記·循吏列傳》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抉R遷(漢)《報任少卿書》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抉R遷(漢)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抉R遷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抉R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抉R遷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抉R遷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漢)司馬遷
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漢·司馬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司馬遷
以權利合者,權盡而交疏?!?漢)司馬遷
不知其人,視其友。——司馬遷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抉R遷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抉R遷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馬遷
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司馬遷
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司馬遷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司馬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抉R遷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抉R遷
士為知己者死,?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不識其人視其友。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愚者用肉體監視心靈,智者用心靈監視肉體。
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氣,其勝利也是所有勝利中最光榮的`勝利。
游手好閑會使人心智生銹。
許多勝利都會為勝利者帶來殺身之禍,過去如此,將來也一定如此。
當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
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過于家。
我以為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為小鳥沒有飛過滄海的勇氣,十年以后我才發現,不是小鳥飛不過去,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滿足的人。
開始是工作的最重要部分。
無論如何困難,不可求人憐憫!
明天的希望,讓我們忘了今天的痛苦。
有的人與人這間的相遇就像是流星,瞬間迸發出令人羨慕的火花,卻注定只是匆匆而過。
每天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
有些失去是注定的,有些緣分是永遠不會有結果的。愛一個人不一定會擁有,擁有一個人就一定要好好去愛她。
上帝從不埋怨人們的愚昧,人們卻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看到,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如果你曾歌頌黎明,那么也請你擁抱黑夜。
時間會慢慢沉淀,有些人會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學會放手,你的幸福需自己的成全。
“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什么遺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該愛的時候就去愛,無謂壓抑自己。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欲望沒有被滿足,二是它得到了滿足。
生活中若沒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沒有陽光一樣。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
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
拖延時間是壓制惱怒的最好方式。
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為下。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宮刑。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酒極則亂,樂極生悲。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眾,后面又沒救兵,最后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并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p>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只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里。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游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游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后,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后,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著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么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于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于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于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后,擔任中書令。后來,終于郁郁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2、士為知己者死,?
3、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4、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6、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7、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8、不識其人視其友。
9、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10、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11、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1、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
2、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4、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5、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6、 累累若喪家之狗。
7、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8、 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9、 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10、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1、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12、 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哉!
13、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14、 魚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15、 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16、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17、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8、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抉R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9、 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20、 前慮不定,后有大患。
2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22、 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3、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4、 舜,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25、 頭發上指,目眥盡裂。
26、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27、 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
28、 象貧則恩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29、 酒極則亂,樂極則悲。
30、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31、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2、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33、 怒發上沖冠。
34、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35、 竊鉤者誅,竊國者矦。矦之門,仁義存。
36、 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37、 騏驥之踞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38、 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
39、 后來者居上。
40、 頭會箕斂,以供軍費。
41、 彼可取而代也。
42、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43、 疑事無名,疑行無功。
44、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45、 好學深思者,心知其意。
46、 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47、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48、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49、 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淡,未嘗不呼父母也。
50、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
51、 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
52、 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53、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54、 求學貴于博,求道貴于要。
55、 民人以食為天。
56、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57、 天下熙攘,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58、 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
59、 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
60、 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
61、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62、 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63、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64、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65、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66、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
67、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68、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
69、 法之不行,自于貴戚。
70、 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71、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7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73、 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
74、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75、 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76、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77、 雖被萬戮,豈有悔哉!
78、 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79、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80、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81、 日者列傳: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82、 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舊聞。
83、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類別:友誼
84、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85、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86、 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
87、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銷毀骨。
88、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89、 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
90、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9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92、 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93、 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趨,同利相死。
94、 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95、 相與信為任,同是非為俠。
96、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
97、 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98、 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9、 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100、 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
101、 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102、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103、 伏尸百萬,流血漂鹵。
104、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105、 置將不善,一敗涂地。
106、 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
107、 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108、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109、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抉R遷《史記·循吏列傳》
110、 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111、 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12、 在塵埃之中,古今一體,安在其不辱乎?
113、 鑒于水者見面之容,鑒于人者知吉與兇。
114、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115、 ?
116、 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
117、 士為知己者死,?
118、 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119、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120、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121、 官非其任不處也,祿非其功不受也。
122、 如今朝廷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之豪俊哉!
123、 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
124、 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
125、 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
126、 唯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
127、 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128、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29、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130、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131、 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
132、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133、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134、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35、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難近。非人情,難親。
136、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難測。
137、 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姦富為下。
138、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139、 能明申,韓之術而修商君之法,法修術明而天下亂者,未之聞也。
140、 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哉!
141、 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阱之中,搖尾而求食。
142、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143、 巖穴之士取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沒而不稱,悲夫!
144、 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
145、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146、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147、 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148、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49、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150、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151、 誠如父言,不敢忘德。
152、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53、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15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155、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156、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157、 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158、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
1、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2、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3、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4、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6、本富為上,末富次之,奸富為下。
7、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9、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宮刑。
1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11、酒極則亂,樂極生悲。
12、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13、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14、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
15、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16、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17、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8、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19、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20、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21、魚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22、竊鉤者誅,竊國者矦。矦之門,仁義存。
23、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24、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
25、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6、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27、官非其任不處也,祿非其功不受也。
2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29、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30、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3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32、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33、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34、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5、以權利合者,權盡而交疏。
36、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37、求學貴于博,求道貴于要。
3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39、天下熙攘,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40、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41、民人以食為天。
42、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43、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4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5、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46、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
47、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48、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
49、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50、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司馬遷名言名句(經典7篇)》圖文推薦
Copyright©2023寵物網www.www-999906.com/版權所有 備案號:魯ICP備20000893-7 網站地圖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系QQ;153586623